
近期,东风本田计划实施大规模裁员行动,预计受影响员工数量达 2000 人,其补偿方案为 “n+2+1” 模式,“n” 代表员工在职年数对应每月工资补偿且年数不设上限,“+2” 是以过去一年税前月平均工资为基准额外发放两个月工资奖励,“+1” 则为可能的其他福利待遇。
裁员计划早已开始
2024 年 7 月起,东风本田贴吧就陆续出现协商离职统计的帖子,8 月底员工开始批量离职,社交平台上也有众多离职员工发布的视频和帖子,甚至有传言称员工积极 “争取” 裁员名额。不过,东风本田方面表示网上传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公司将秉持 “以人为本” 理念,依法依规制定合理解决方案。

图源东风本田微博发布
东风本田自 2003 年 7 月 16 日成立以来,作为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 50%、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 10%、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出资 40% 共同组建的整车生产企业,在汽车市场上曾铸就诸多辉煌。
从行业数据看,2023 年东风本田实现国内终端累计销量超 61 万辆。明星车型 CR – V 全年终端累计销量达 213515 辆,在 SUV 细分领域领跑合资品牌;思域全年终端累计销量 177721 辆,亦是所在细分市场的佼佼者。XR – V、HR – V、全新英仕派、艾力绅等车型也表现稳定,为其在各细分市场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销量持续下滑
然而,近年来东风本田业绩出现下滑,尤其是本田在华合资车企的销量曾出现连续下滑的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本田在中国市场销量分别为156.15万辆、137.31万辆、123.4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4%、12.07%、10.12%。今年1月至8月,累计销量为525432辆,同比下降27.2%,8月同比下滑44.3%。
东风集团股份发布的东风汽车集团2024年8月产销快报显示,东风本田今年前8个月销量为275915辆,同比下降19.05%

图源东风汽车集团8月产销快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崛起对传统燃油车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而东风本田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要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 年 8 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54%,同比增长 16.7 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 63.4%,同比增长 11.4 个百分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东风本田的销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行业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不仅有传统燃油车品牌之间的竞争,还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各大汽车品牌纷纷推出新车型、新技术,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东风本田如果不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此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是东风本田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汽车的智能化、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而东风本田在这些方面的创新和改进相对较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传统业务线急待转型
面对困境,东风本田也在谋求转型。在产能结构调整方面,本田计划将在中国的燃油车年产能从 149 万辆减少到 100 万辆,广汽本田在 2024 年 10 月关闭年产能为 5 万台的第四生产线,东风本田在 2024 年 11 月将年产能为 24 万台的第二生产线停产休业,以此在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低的情况下实现资金和人员等方面的减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图源Bloomberg东风本田报道
同时,本田正在建设东风本田全新电动专用工厂并于 2024 年 9 月投产,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厂也将于 2024 年 11 月投产,在削减燃油车产能的同时新增了 24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发展做好准备。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2024 年 4 月,本田中国发布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电动品牌 “烨”,该品牌基于全新智能高效纯电 “W” 架构打造,第一弹车型烨 S7 和烨 P7 将于 2024 年末上市,计划到 2027 年在中国推出该新品牌的六款车型,到 2035 年在中国实现 100% 电气化转型。
图源东风本田电动品牌「烨」新车发布会
此外,本田宣布在 2030 财年前投入约 10 万亿日元的资源用于电动化转型,其中软件定义汽车相关研发支出约 2 万亿日元,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市场为构建纯电动车综合价值链所需投资与出资等约 2 万亿日元,下一代纯电动车专用工厂等生产领域、二轮电动化相关费用、汽车新车型研发支出、模具投资等产品制造相关费用共计约 6 万亿日元。
当然,这些举措的成效究竟如何,仍需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不可否认,东风本田在中国市场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过度依赖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所积累的优势。
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自主品牌优势的日益凸显,日系车企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稍显滞后、且在技术路线上执着于传统混动车和氢能源车的企业,必然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