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饱受质疑的「we,robot」发布会

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北京时间10月11日上午),特斯拉在洛杉矶伯班克的华纳兄弟工作室举办了主题为 “we,robot”(我们,机器人)的活动。

然而,这场发布会并非一帆风顺。

原定于8月8日举行的发布会跳票到了10月10日,且在当天,马斯克未能按时出现,线上直播平台循环往复播放了接近1个小时的动画。

之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解释称,现场有人出现医疗紧急情况,不过已经处理妥当。

最终,这场发布会仅花了20分钟就草草收尾。

Robotaxi,不及预期的产品发布会

发布会上,马斯克展示了多款产品

首先是备受瞩目的Robotaxi,名为cybercab。

这款车沿用了特斯拉电动皮卡 cybertruck 的不锈钢外壳,取消了传统的方向盘、踏板和后视镜,并且自称将采用感应充电器进行无线充电,整体设计非常超前。

马斯克搭乘 cybercab 抵达发布会活动现场,亲自向观众展示了实际运行效果。

据马斯克介绍,cybercab 的整车成本会低于 3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1.2 万元),每英里(约 1.6 公里)的运营成本约为 0.2 美元。

不过,该车型预计要到 2026 年或 2027 年才会大规模量产。

除了 cybercab,马斯克还展示了一款名为 robovan 的无人驾驶客货车。这款车外观充满未来感,没有可见车轮,最多可搭载 20 人,也可用于提供自动叫车服务。

马斯克介绍,robovan 可以大幅降低出行成本,每英里大概是 5 到 10 美分。此外,发布会的最后,马斯克展示了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据马斯克介绍,特斯拉为汽车开发的诸多技术,如电池、电机、软件、AI 处理器等等都可以在机器人上复用。如果大规模铺开,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会降低到 2 至 3 万美元。

然而,此次发布的产品也引发了诸多质疑。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特斯拉目前尚未获得 L3 级自动驾驶的许可证,而 cybercab 要完全自主行驶,至少应获得 L4 级自动驾驶的许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通用汽车旗下的 cruise 原计划使用名为 origin 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与 cybercab 一样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但由于监管原因,他们只好放弃原方案,使用有方向盘和踏板的 bolt ev。

无后视镜的设计也有些超前,就像 cybertruck 最开始的设计没有后视镜,采用的是后向摄像头,但后来仍然装了后视镜,所以 cybercab 未来大概率也要装上这些传统部件。

而且 cybercab 的鸥翼式车门在开门时容易打到行人,还有可能在发生事故时无法打开或开启缓慢,不利于乘客迅速撤离。

从商业运营角度来看,特斯拉的 Robotaxi 项目要实现盈利仍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仅小范围运营的 Waymo 每年亏损超 10 亿美元,cruise 自 2018 年以来已经累计亏损超过 50 亿美元。

开发布会的Robotaxi,爆火的Waymo

Waymo 一家较早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隶属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它成立于 2009 年,最初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后于 2016 年成为独立子公司。

自2017年开始,Waymo已经在不配备安全驾驶员的情况下在公共道路上测试其自动驾驶汽车,并在2018年推出了商业机器人出租车服务。

目前,Waymo的自动驾驶汽车服务已经在美国的多个城市上线,包括凤凰城、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拥有大约700辆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

虽然特斯拉的马斯克在自动驾驶领域备受关注,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特斯拉在无人驾驶出租车方面远远落后于Alphabet的Waymo。

传感器配置与数据收集

Waymo 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路线,配备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以及音频传感器等多种高性能传感器。

这使得 Waymo 的车辆能够形成 360 度全方位的感知,不仅可以准确识别道路上的各种物体、路标,甚至能在 500 米外就探测到路标等重要细节。

相比之下,特斯拉主要依赖摄像头作为传感器来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

虽然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在复杂的路况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在强光、黑暗、雨雪等环境中,摄像头的识别准确率会下降。

算法训练与优化

Waymo 的自动驾驶算法在处理各种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无保护左转、绕过道路障碍物等特定驾驶场景中,Waymo 的车辆能够准确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算法主要通过神经网络从客户的真实驾驶数据中进行训练,这种方式在数据的多样性和场景的覆盖度上可能相对有限。

此外,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曾多次被曝出在识别道路上的物体和障碍物时存在困难,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运营区域与服务规模

Waymo 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包括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奥斯汀等。

其服务区域不断扩大,每周提供的付费服务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截至 2024 年 8 月,Waymo 在美国每周的无人车付费出行次数已突破 10 万次,并且随着服务的不断扩张,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

相比之下,马斯克的 Robotaxi 项目虽然备受关注,但目前仍处于试点和测试阶段,尚未在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内开展商业化运营。

安全记录与公众信任

安全是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关键。Waymo 在安全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标准,其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率相对较低。

根据数据统计,Waymo 的 robotaxi 行驶里程累计超 714 万英里(约 1149 万公里),仅发生 3 起导致轻伤的事故,事故发生率为每百万英里 0.42 起。

相比之下,人类司机每百万英里会发生 2.78 起事故,这表明 Waymo 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此外,Waymo 还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远程监控人员会密切关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行情况,在车辆遇到路况障碍时为其提供指引,在发生事故时与警方进行互动。

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则曾多次引发安全争议,部分自动驾驶软件相关的事故和撞车事件给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写在最后

尽管 Waymo 在技术、运营、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马斯克的 Robotaxi。

然而,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的竞争格局还存在不确定性,且大众对于自动驾驶充斥着各种声音的质疑。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未来已至,自动驾驶的科技革命势不可挡。

伦理难题既非自动驾驶专有,也无须自动驾驶终结。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滚动至顶部